體育署學校體育組張聖年科長(左起)、王水文副署長、台師大姜義村教授宣布:體育署力推學校適應體育四年計畫。(記者張添福攝)

教育部體育署力推學校適應體育四年計畫

〔記者張添福台北報導〕每一個人都有運動的權利,教育部體育署為保障身心障礙學生運動權益,106年起,透過「推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為身心障礙學生設計專屬的體育課程,讓他們能接受與一般學生相同品質的體育活動;並將在明(110)年啟動「推展學校適應體育四年計畫」,持續深耕推廣。

融合教育蔚為風潮,學校適應體育的推展是體育教育及特殊教育的美好跨域合作,體育署未來4年將在「數位平臺」、「標竿學校」、「教師增能」、「倡議與宣導」等四面向,持續推展並進行濃縮深化。

體育署將自110年起,每年持續新增2所適應體育標竿學校,建置「適應體育區域資源中心」,以同步提升各縣市適應體育發展水平。並透過精英共學方式,讓各標竿學校的體育與特教教師專業領域知識可以充分連結,以及建立適應體育教案資料庫等,全面且正向提供教學場域支持能量。也將持續充實適應體育數位平臺與倡議工作,期待每年增加2萬的瀏覽人數,以充分落實保障身心障礙學生健康權及運動權之政策目標。

體育署102年《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中,即提到對於身心障礙者及運動能力弱勢者,提供適合的運動課程及舒適安全的環境;106年修正的《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則進一步依據國際體育運動發展脈動,將實施適應體育及輔導機制列為重點推動項目,2023年前提升各級學校具適應體育知能之體育教師達10%。

由於適應體育涉及醫學、特殊教育及體育運動三大領域,需要同步打造軟硬體的基礎,因此,體育署在同(106)年起,透過「推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建置適應體育數位平臺、進行適應體育倡議及宣導、建立標竿學校、辦理適應體育教師增能研習,以及身心障礙學生家庭體驗活動等等,累積豐碩成果。

「推動學校適應體育計畫」自106年至今(109)年7月止,共設置8所適應體育標竿學校、累積超過1,531位適應體育人力資料庫、舉辦36場教師增能研習、逾4萬人次瀏覽適應體育平臺,超過56萬人次觸及適應體育相關議題,充分將適應體育落實於各類場域,在促進身心障礙學生在身體機能、認知學習及社會情緒等均能獲得實質的效應。

在適應體育平臺中除了提供優良教案外,針對不同障礙類別製作延伸圖文專欄,內容介紹各障礙類別的知名人物、運動注意事項以及相關組織。這樣清楚易讀的圖文專欄深受網路大眾喜愛,透過平臺及臉書粉絲團的推播,已超過6,000次的點閱,並經常引發熱烈討論;以自閉症圖文專欄為例,透過推播,就有上百則的留言討論。

為使適應體育在既有基礎上得以深耕推廣,適應體育增能研習將針對不同專業背景(體育教師和特教教師)與不同能力(未受訓和已受過訓)之教師,開設分流初階課程和回流整合進階課程,106年至109年7月底,共辦理36場研習課程,計1,355教師參與提升自身專業能力,並將受過訓練之各類教師造冊,持續擴充適應體育人力資料庫,成為地方適應體育實務工作者及推廣種子教師。

適應體育標竿學校高雄市五權國小廖秀芳主任表示,該校106年起申辦此計畫,透過體育課程內容的調整,看到不同障礙類別學生與同儕,在教具輔具的協助下,一同慢跑、游泳、跳繩;而一般生在課程中學會協助與包容身心障礙學生。且學校更主動至跨縣市多所學校分享教學成果,帶領教師實作體驗,充分展現出融合教育的成果。

此外,為了讓學校及社會大眾更加了解適應體育,體育署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的適應體育微電影競賽,今年也邁入了第四年,即日將開放徵件,預計11月1日截止報名,12月底頒獎。透過精簡純熟的影片形態,將適應體育內涵呈現給社會大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利用鏡頭紀錄下體育課中融合的動人的故事,透過一部部作品讓更多人了解適應體育的重要和融合教育的美好。像是去(108)年的得獎作品《沒有聲音的翅膀》中,開始有參賽隊伍首度嘗試將手語文化融入運動平權議題,關注的層面愈加寬廣。

 

標竿學校臺中市順天國中推展適應體育。(體育署提供)

推展學校適應體育進階研習。(記者張添福攝)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