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文青式的傲慢 / 張俊明

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演說的主題為「打造民主和平繁榮的台灣」,表面上釋放了對兩岸關係的善意。然而,他在演說中對兩岸關係的重新詮釋,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被外界批評為「新兩國論」。儘管根據民調顯示,有53%的民眾對他的演說感到滿意,但這一數據仍低於蔡英文在2016年就職演說的68%滿意度。

賴清德的演說被批評為空泛的文青式宣言,暴露了政策模糊不清、缺乏具體方向的問題。相比之下,現任總統蔡英文的政策雖然也有口號成分,但至少有明確的政策方向。賴清德在競選期間曾承諾推動憲政改革,提出內閣雙首長制,但在就職演說中完全忽視了這一點,顯得選前選後判若兩人。此外,他未能延續邀請在野黨領袖討論憲政改革的慣例,顯得傲慢。

內閣的組成也顯示出賴清德的自負,任命爭議性人士,忽視了憲政民主的原則。例如,他任命在選舉中落敗的立委吳音寧為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這一機構並無法律依據,違反了公務人員任用資格的規定,破壞了文官體制。

而在經濟政策上,賴清德的稅改被批評為向富人傾斜,擴大了貧富差距。中低收入者未能從中獲得實質性幫助,而高收入者受益更多,這一結果與賴清德的初衷背道而馳,導致社會的不公平加劇。

回顧過去八年,蔡英文和民進黨在多項改革承諾上屢屢跳票,包括憲政改革、國會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財政紀律改革、稅制公義改革以及政府效能改革。這些改革措施本應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改善民生,但在執行過程中屢屢碰壁,最終未能實現。

賴清德需要認識到,總統的職責不僅僅是發表演說,更在於實際行動和政策落實。他必須聆聽民意,與在野黨合作,推動憲政改革和其他重要政策的實施,只有這樣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實現台灣的進步和發展。然而,從他目前的態度和內閣組成來看,賴清德尚未展示出足夠的領導能力和責任擔當,反而給人一種傲慢和缺乏誠意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