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中國民樂百科

▲李孟修、楊荏夫婦(圖/長江日報)

台灣夫妻30多年製作百餘張民樂唱片上傳網絡盼經典流傳

【特派記者劉世鑫/武漢報導】這是一份誠摯的禮物,獻給所有愛樂者分享,薪傳中華文化是我們的宏願,也是理想,更相信我們絕不是寂寞的。

——這是1989年,李孟修、楊荏夫婦開啟《中國音樂家大系》民族音樂大師系列專輯時寫下的一段話。

▲李孟修、楊荏夫婦(圖/長江日報)

30多年過去,夫妻二人已定居武漢10年,仍初心未改。

今年以來,他們對30多年來制作的百余張唱片進行音質、解說上的優化,並上傳至網絡音樂平臺,以期經典永流傳。

30多年初心不改

百余張唱片成中國民樂百科

李孟修自幼喜愛音樂,曾在臺灣開立唱片行,生意最紅火的時候,收銀臺就需要3個人,流水作業。領略過各個國家、各種風格的音樂後,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民樂。1989年,作為中國龍企劃組合的總監制,三十出頭的李孟修開始頻繁地往返兩岸,尋訪民樂名家,許下宏願要搜集完整的國樂經典、名家名曲,期盼能將中國音樂寶藏重現光彩。

▲ 《中國音樂家大系》民族音樂大師系列專輯(圖/長江日報)

《中國音樂家大系》分為器樂、合奏等兩大類,分別以演奏家、作曲家為線索,涵蓋各個種類、流派。作為制作人,李孟修的要求很高,只找國家一級演奏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此專程將笛子演奏家簡廣易從法國請回中國錄音。

除了獨奏的名家,絕大部分樂曲都有民樂團伴奏,讓外國人聽到中國音樂的氣勢。錄制時不能拼接,要一氣呵成,在錄二胡名家周耀錕老師的專輯時,有一個小節總有人出錯,錄了整整一天只能全部作廢,換錄音師,換錄音棚,重新再來”……

▲ 《中國音樂家大系》民族音樂大師系列專輯(圖/長江日報)

音樂部分完成後,名家們還得交作業,撰寫數萬字的解說。在浦東派琵琶名家林石城的專輯中,他就撰文回顧了浦東派琵琶宗師陳子敬的藝術生涯,並詳細介紹專輯中每首樂曲從何而來、如何改編、有何故事,並分析演奏要點。

李孟修說:總有人說差不多就可以了,那怎麽能行呢?我們做《中國音樂家大系》就是要流傳、要傳承的,就一定要嚴格。博士畢業的楊荏則成了專輯的文字把關人,並將解說翻譯為英文,我們想做中國民族音樂的百科,所以從第一張專輯開始,就盡可能地把翔實、可靠的文字資料都放進去,而且是中英文對照

在尋根之歷程中,我們方才發現中華文化竟是如此浩瀚壯闊,源遠流長;雖只是中國文化中滄海一粟,也希望能努力地加以整理、推廣,讓我們能回顧細嘗自己的寶藏,讓全世界聆聽我中國音樂意境深悠之樂章

以傳承為使命

制作數字專輯上傳網絡

▲ 《中國音樂家大系》民族音樂大師系列專輯(圖/長江日報)

30多年裡,他們制作了百余張唱片,其中包括17張金獎專輯。隨著市場變化,李孟修也曾制作流行音樂,用賺錢快的流行樂,養細水長流的民樂

也是在這30多年裏,《中國音樂家大系》中的近半名家陸續隱退、逝去。在離世前一兩年,嗩吶大師胡海泉拿出壓箱底的東西,是瀕臨失傳的東北嗩吶音樂,我們做成了專輯《萬年歡》。它不會流行,但可以作為史料留存下來。大系中還有許多冷門器樂,專輯的錄制有時就成了搶救,廣東音樂中有一項國家級非遺,叫做五架頭。我們曾經去廣州為一個五架頭演奏組合錄音,唱片剛做完一個月,還沒等到發行,其中一位演奏家陳添壽就過世了。

2012年,因為兒子考上武漢大學,李孟修、楊荏第二次來到武漢。“2008年時,為了錄制中原笛派和編鐘,我們來過一次武漢。隔了幾年再來,變化太大了。很快,夫妻倆在武漢買房、定居至今,我們親眼看著鸚鵡洲大橋、楊泗港大橋建起來,看著武漢從只有一條輕軌,到現在地鐵通到家樓下,真的是每天不一樣。

大半生與民族音樂為伴,夫妻倆閒不下來。新專輯的腳步逐漸放緩,他們開始著手將已制作的百余張唱片制作成數字專輯,並上傳到網絡音樂平臺。這不是簡單的轉化,而是再次進行音質的優化升級,有相熟的樂迷欣喜地打電話來:這裡怎麽多了一個音,以前都沒聽到過。同時,網絡播放時可以滾動歌詞,我們就把原本的幾萬字解說再精煉,讓聽眾能一邊看解說一邊聽樂曲。截至目前,已累計上線35張專輯,預計將在明年年初上線《中國音樂家大系》所有專輯。

李孟修說道:我們要把《中國音樂家大系》再推出來,這些音樂家的心血,這些經典的作品,不能在我們這裡壓箱底,傳承下去就是我們的使命。

資料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