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情況和亮點

【特派記者巫月樺/專題報導】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立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擔任組長,省長擔任第一副組長,省委分管副書記和省政府分管副省長擔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和12個專項小組具體抓落實。印發省委一號文件,召開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會議、現場推進會議,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推動重點工作落實。建立任務清單制度、跟蹤落實制度、年度報告制度,實行省委統一領導、市縣推進落實、鄉村組織實施、部門合力共為、責任層層壓實的工作機制。構建規劃體系,編制《福建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80項重大工程、13項重大計畫、7項重大行動;12個專項小組分別編制專項規劃或實施方案,市縣兩級在制定規劃的基礎上,按照“留白、留綠、留舊、留文、留魂”的要求編制鄉村建設規劃,做到一鄉一計畫、一村一方案。制定出臺《關於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條措施》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重點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一、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加快建設特色現代農業

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緊緊抓住特色農業優勢,堅決做好特色現代農業這篇大文章,做強做優做大茶葉、水產、花卉苗木、水果、林竹、畜禽、蔬菜、食用菌、鄉村旅遊、鄉村物流等十大鄉村特色產業,2018年十大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

1.推動優勢產業規模化。優化產業佈局,創建84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526個現代農業產業園,組織實施現代農業重點專案425個、總投資129.5多億元。推動產業富村興鄉強縣,培育一批“一村一品”示範村,推進9個產業強鎮試點,打造形成安溪茶葉、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連江水產等特色產業產值超百億的產業強縣。

2.加強農業品牌建設。推進現代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加強聯合育種攻關,示範推廣一批優質專用新品種,農作物和畜禽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2818個、累計9000多個。培育特色農產品品牌,2018年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423個、總數達到4147個;新認定10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30個福建名牌農產品,20個農產品在國際展會上獲得金獎,“清新福建·綠色農業”主題宣傳活動不斷深化,農業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3.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支援龍頭企業技術改造、上市融資,增強龍頭企業在促進三產融合中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建成121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中心,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70%。積極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鄉村物流、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全年鄉村旅遊接待突破1.5億人次、收入突破1000億元,分別比增22%和25%以上。

4.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堅持品質興農,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果園、生態茶園、生態菜園,建成不用化學農藥綠色示範茶園超100萬畝,全省生態果菜茶園面積占70%以上。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做到“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實現進入大中型賣場的農產品“一品一碼”、標識銷售、全程追溯,主要農產品品質安全國家抽檢合格率98.7%、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5.深化農業對外對台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交流合作,持續開展“閩茶海絲行”推介活動,簽訂購銷合同10.5億元,農產品出口額98億元,保持全國前三。持續深化閩台農業合作交流,全面落實福建惠台66條政策措施,農業利用台資數量和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二、以生態宜居為關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

深入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時就大力推動的生態省建設戰略,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大力推進鄉村綠色發展,讓良好生態成為福建鄉村振興的亮麗底色。

1.打好人居環境整治第一場硬仗。以“一革命四行動”為重點,組織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2018年全省投入256.8億元,改善鄉村面貌和人居環境。實施廁所革命,將農村公廁建設列入惠民實事和宜居環境建設投資工程包,累計建成農村公廁1.9萬座。實施農村垃圾治理行動,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城鄉一體化處理體系,實現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系統全覆蓋,98%的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機制。實施農村污水治理行動,分類推進村莊生活污水管網設施建設,全省超過90%的鄉鎮和50%的行政村覆蓋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實施農房整治行動,重點推進“裸房”整治和“平改坡”工作。實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動,推進村莊杆線“蜘蛛網”改造和“四旁”綠化,開展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在5700個村莊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創建美麗鄉村示範村500多個,建成美麗鄉村特色景觀帶180多條。

2.全面加強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生態功能重要區域、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域,以及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飲用水源地等禁止開發區域納入紅線,實行嚴格監管保護。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專項行動,2018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比2016年減少9.1%、10.3%,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提高到80%、居全國前列。實施“清潔水域”工程,對175條小流域持續進行綜合治理,全省小流域考核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達84.7%,比2016年提高9.1個百分點,全省縣級以上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實施“清潔土壤”工程,率先出臺《污染地塊開發利用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初步建立全省全口徑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清單,完成農用地詳查採集、樣品製備和分析檢測等工作。

3.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推廣“長汀經驗”,大力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18年治理面積127.6萬畝,2012年以來累計治理1767萬畝,水土流失率降至8.3%。推進6個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修復專案建設,實施廈門和平潭“藍色海灣”整治修復,開展漁業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和水生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保護行動,加強不符合規劃養殖設施清退整治,全年清退海水養殖設施7453公頃、內陸水域養殖網箱19.5萬平方米。推進城鄉造林綠化,全省完成植樹造林120.8萬畝,森林覆蓋率65.95%,保持全國首位。

三、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建設民風淳樸文化興盛的文明鄉村

按照“鄉村振興,既要塑型,也要鑄魂”的要求,大力弘揚八閩鄉村文化,深入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

1.加強鄉土文化傳承保護。開展鄉村文化故事和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名錄徵集、編輯工作,深入挖掘八閩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組織劃定鄉村建設歷史文化保護線,對傳統村落整體風貌、文物古跡、歷史建築等歷史文化遺產進行劃線保護。支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累計投入資金8.8億元,創建國家級名鎮名村42個、省級名鎮名村121個,中國傳統村落229個、省級傳統村落503個,登記歷史建築5萬多棟。

2.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整合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建成集黨員教育、文化宣傳、科學普及、普法教育、體育健身、青少年活動等於一體的鄉村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8742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覆蓋55%的行政村。鼓勵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推出具有鄉村特色、深受農民歡迎的優秀文化作品和文化產品,省、市、縣、鄉四級聯動共同打造“百姓大舞臺”品牌,扶持50個劇團在鄉村開展公益性演出近2000場,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

3.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工作,實現國家和省級試點設區市全覆蓋。注重發揮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一約四會”和黨風政風引領民風的導向管理作用,在全省對奢侈浪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開展“一縣一專項”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廣大鄉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四、以治理有效為基礎,建設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抓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1.強化農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以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為契機,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2018年順利完成全省14357個村級組織、2499個社區的換屆選舉,其中村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委會主任的村占42.1%,比上屆提高35個百分點。加強基層黨組織規範化建設,深入實施“領頭雁”培養工程,選派第五批駐村第一書記2997名。實施全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2018年全面消除收入1萬元以下的空殼村。鞏固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2018年選認省級科技特派員3826名,累計選派12522人,省級科技特派員已覆蓋全省93.8%的鄉村。

2.提升鄉村自治水準。進一步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制度和“六要”群眾工作法。開展農村社區示範建設和星級農村幸福社區創建,制定《村規民約》規範文本,進一步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加強村務監督管理,所有行政村都建立村務監督委員會,全年共確定監督事項4.6萬件,提出工作建議1.2萬條。

3.推進鄉村德治建設。不斷整合挖掘家訓資源,引導群眾立好家訓、樹好家風,推進家風家訓鄉賢文化館建設,2018年新建10個,全省累計建成33個。開展“我們的節日”活動,舉辦150多場農民豐收節專場,充分發揮元宵節、拗九節等傳統節日的道德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形成良好時代新風。

4.加大法治鄉村建設力度。全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一批農村區域性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整治。推進鄉村“雪亮工程”建設,實現全省60.7%的較大行政村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全省村(居)綜治中心覆蓋率達99.2%,城鄉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覆蓋率達98.7%。進一步深化法律進農村,“一村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推進縣鄉村平安建設三級聯創,開展“無犯罪、無涉毒、無賭博、無邪教、無群體性上訪村(社區)”基層“五無”創建活動,推行農村警務區聯勤聯動聯防工作機制。推動鄉村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公安派出所、基層法院普遍設立調解室,鄉村各類矛盾糾紛得到有效化解,農村社會保持安定有序。

五、以生活富裕為根本,建設共建共用的殷實鄉村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持之以恆加強農村民生專案建設,集中力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1.促進農民提素質增收入。發揮新型職業農民的示範引領作用,推進新型職業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將農業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主作為主要培養對象,每年培養1萬多名大中專學歷高素質職業農民,已累計培養4.6萬名,全省新型職業農民人數達43萬名。創新農民培訓模式,開展農村實用技術遠端培訓,支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全年培訓350多萬人次,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201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821元,增長9.1%,連續8年高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長水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0年的2.93:1下降到2018年的2.36:1。

2.推動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實施“百鄉千村”路網提升工程,建設“四好農村路”,重點推進建設通鄉三級公路、資源路旅遊路產業路、通村公路“單改雙”等惠民項目,全年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967公里。完善農村物流設施,搭建縣、鄉、村農村物流三級網路體系,全省生鮮食用農產品、水產品的綜合冷鏈流通率分別提高到27%、65%;全省建有農村電商服務站的行政村超過3600個,覆蓋率30%,快遞服務鄉鎮覆蓋率、郵政企業行政村通郵率均達到100%。加快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全省農網10千伏線路N-1通過率達89.2%,比2015年提高了17.6個百分點。數位鄉村建設加快推進,全省所有行政村實現光纖寬頻與4G網路全覆蓋,農村寬頻接入能力超50M,窄帶物聯網加快建設,NB-IoT基站基本實現全省全覆蓋。

3.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加大鄉村公辦幼稚園建設力度,在21個縣513個邊遠農村學前教育支教點開展巡迴支教。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在68個縣459所農村薄弱校開展“委託管理”改革試點,培訓鄉村骨幹校長教師2800名,農村薄弱校品質明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提標擴面,完成7765個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實施養老服務工程包建設,新建農村幸福院915所,行政村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提高到52.8%,60個縣(市、區)建立農村留守、空巢老年人巡訪制度,占比達72%。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低保年平均標準7079元,比上年提高2025元,實現低保標準城鄉一體化的縣(市、區)從去年26個增加到74個,占總數的88%。

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游勝鈞;游胜钧;指動傳播科技;指动传播科技;指傳媒;指传媒;華民通訊社;华民通讯社;民生新聞網;民生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