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廈門朝宗宮遙祭國姓媽大典(來源:廈門朝宗宮)

兩岸遙祭「國姓媽」媽祖在我心,兩岸一家親

【特派記者李佳勳/專題報導】360年前,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在廈門港演武練兵,準備驅荷復台。發兵渡台前,在演武池畔恭請三尊媽祖神像隨艦護軍,並擇吉時(媽祖誕辰日)從金門料羅灣出發。至台南鹿耳門時,水淺礁多,大船難以入港。鄭成功隨即整冠禱告,媽祖神佑顯蹟「水漲三篙」,船隊順利入港,登島驅荷,收復台灣。並將隨船的三尊媽祖供奉於台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直至今日,分別被稱為「開基媽」、「文館三媽」以及「武館三媽」,民眾親切統稱「國姓媽」,而民族英雄鄭成功與媽祖的神話故事也流傳至今。

360年後的2021年53日,廈門思明區沙坡尾弦樂飄蕩、彩旗招展,來自海峽兩岸的同胞齊聚朝宗宮,共同見證了莊嚴古樸的「遙祭『國姓媽』大典」的舉行。現場祭奠儀式神聖莊嚴,儀軌古韻,處處凝聚著朝宗宮工作人員對媽祖大愛精神和對鄭成功愛國情操的敬仰。

▲ 5月3日一同見證了莊嚴古樸的「遙祭『國姓媽』大典」(來源:廈門朝宗宮)

據瞭解,此次儀式原計劃在「國姓媽」離開廈港360週年的時候,邀請「她」重回故地,再重走鄭成功的航線返回台南。但因疫情影響,最終決定用「遙祭」的形式寄託對「國姓媽」的思念,也借此緬懷鄭成功的豐功偉績。

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介紹,從決定舉辦「遙祭」起,朝宗宮就開始精心策劃整場活動。參考了閩台兩地的諸多祭典後,邀請到工藝師製作「台版」的祭器,奉上廈漳泉特色風味糕點小吃,兩者融合在一起,使祭典的供品極具閩台味。

在沙坡尾創業的台灣青年楊喬安應邀擔任陪祭,他表示:「這個場面是我熟悉的,閩台兩地的風俗習慣如出一轍,足以看出朝宗宮對兩岸交流的用心,受邀擔任陪祭人我感到非常榮幸。」

擔任祭典的主祭人、原廈門台商協會會長吳進忠說「 在朝宗宮『遙祭』鹿耳門聖母廟『國姓媽』,彌補了疫情期間,無法回到鹿耳門聖母廟祭拜媽祖的遺憾。」並希望透過民間共同信仰,促進兩岸的團結與和平「媽祖在我心,兩岸一家親」。

台南鹿耳門聖母廟主任委員王明義、金門媽祖宮廟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楊耀芸、金門閩南文化學會、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湄洲媽祖祖廟等因疫情無法組團前來,採用「雲端」發來祝賀視頻,共同祝賀這一兩岸「三門」盛事。

▲ 祭典儀式上靚麗的風景線——疍民女,她們頭纏「煙筒箍」身著「油衫褲」在祭典中穿梭(來源:廈門朝宗宮)

媽祖、鄭成功與閩南海洋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閩南形成了獨具風情的海洋民俗文化。2018年,在文史專家的建議下,朝宗宮攜同金門媽祖宮廟文化發展協會和台南鹿耳門聖母廟共同締結「至親」,開展「重走成功路 共圓中國夢」系列活動。

另據悉,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由廈台兩地輪流舉辦。去年,文化節會香旗交於廈門延平郡王祠,今年,文化節將於台灣舉辦,在當日朝宗宮祭拜媽祖之後,依約定亦進行了「會香旗」的交接儀式,「會香旗」由廈門延平郡王祠管委會主任鄭希遠交予台灣國學學者蔡玉雯手中。

▲ 廈門朝宗宮遙祭國姓媽大典(來源:廈門朝宗宮)

借此活動良機,朝宗宮還與華僑大學海外華人與閩台宗教研究中心達成共識,在朝宗宮設立「研學」基地。朝宗宮管委會主任林招治表示,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朝宗宮將致力於做好對僑對台的交流工作,講好中國故事,發揮海洋民俗文化的魅力,倡導愛護大自然,守住我們的綠水青山,著力打造「民俗+非遺+文創」的人文風景。(圖文來源:廈門朝宗宮)